文心藝所 WINSING ART PLACE
「我並不沉迷於不穩定中的美。我只是把它當作一種存在的東西。」— 奈瑞.巴格勒米安
傳統西方的雕塑可追溯至古希臘時期甚至更早,石材、金屬、陶瓷及木材等材料的運用一直延續至今,原本的型態也隨著時間逐漸改變。然而,甚麼是雕塑?文藝復興時期,米開朗基羅(Michelangelo)的經典作大衛像《David》,被視為人體結構黃金比例的象徵,專注而自信的肢體動作,在嫻熟雕琢之下嶄露無遺;推進至現代主義,康斯坦丁.布朗庫西(ConstantinBrancusi)模糊了具象與抽象的界線,《A Muse》簡化女性的型態,強調純粹的線條,重新定義過往的雕塑語言。本次在文心藝所的展出,伊朗裔藝術家奈瑞・巴格勒米安(NairyBaghramian)曾提及:「雕塑,或普遍以藝術而言,不是為了讓事物更符合社會對我們的期待,藝術不應該背負期盼成功的負擔。」,在當代藝術的洪流中,她的雕塑不只著重於作品本身,周圍環境的條件是影響其樣貌的重要因子,作品迥異的形狀產生彼此的相互作用,孕育出既矛盾又平衡的關係。
巴格勒米安作品的形式和概念引用於藝術史發展中的功能、裝飾、抽象和女性主義。創作跨足攝影、繪畫、裝置等,雕塑為主要的形式,並和其他跨領域的主題交織,像是戲劇、舞蹈、設計、時尚和烹飪的影響。她運用多元媒材組合,如鋼、蠟、樹脂、矽利康、石膏、皮革和織物創作,經常可看見以金屬結構將材質互相支撐、構築的模樣,以及身體姿態和體內結構的隱射。
「不穩定」是巴格勒米安反覆討論的主題,雕塑中有許多看似單薄和纖細的支撐結構,近乎要崩塌、懸空、傾斜,卻又支配整個展覽空間的物件。從外觀與本質上,不穩定的姿態都在本次展出作品中得以展現。多樣媒材組合的《Maintainers》,在展間以彼此依存的樣態呈現,特性截然不同的金屬鋁鑄件、彩色蠟和漆面支架,以一種具依附關係的景象互相支撐、平衡,藉著外力的介入得以穩定,蠟質的表面也使人聯想到身體。另一個展出的系列為近期創作的《MisfitsF》,靈感來自為孩童設計的組裝玩具,看似能夠完美吻合的結構,實際上卻無法滿足觀者的期望,因而產生挫敗、失望的感受,形成心理上的不平衡;同時以女孩肖像古怪的表情,暗指拒絕按規則行事、不可預測的狀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