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心藝所 WINSING ART PLACE
「當開始一個項目時,我經常需要去創造一個世界。接著,我會進入這個世界,而我在其中的探索就是作品本身。」— 皮耶.雨格
五條盲眼墨西哥麗脂鯉(Mexican tetra)靜靜地在人工洞穴魚缸中游動。自2019年文心藝所成立以來,它們與這個空間和諧共存。經過五年的時間,赤裸的石雕上已經覆滿了紅藻,水族箱不再需要額外餵食。隨著台灣晝夜的變化,這件作品已經形成了一個自給自足的生態系統,保持著自身的平衡。法國藝術家皮耶.雨格提出盲眼魚是否因不同的晝夜節律而進化,從而探討生物與環境之間的動態關係,這也使我們質疑自身的生存方式。
人類與非人類之間的互動在雨格的作品中扮演著重要角色,無論是動物、植物還是神經網路,這些元素都能學習、調整和進化。雨格表示:「通常我們會把展覽視為一個結束,是某種事物的結果。然而,展覽其實並不是一個過程的終點,而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儀式——它是通往其他地方的起點。」他認為藝術不是簡單的展示,而是一種不斷演變的過程體驗。在他的作品和展覽中,這不僅是藝術的展現,更是促進觀眾思考和參與的過程。
以2012年卡塞爾的Documenta 13展出作品《Untilled》為例,雨格在未經耕作的土地上創造了一個新的生態鏈,將混凝土雕塑與蜂巢結合,蜂巢漸漸覆蓋雕塑的頭部。這件作品探討集體思維和自我組織,隨著蜜蜂生命週期的變化,形成了作品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依賴,使雕塑成為與環境及觀眾互動的生物體。2017年的明斯特雕塑計畫展的《After ALife Ahead》,將舊溜冰場轉變為一種異質生物和技術系統的複雜相互作用,結合獨特的癌細胞變異器,其中包含可對展覽環境做出不斷變化反應的 HeLa 細胞(永生癌細胞)。
而在2024年3月在威尼斯海關現代美術館的展覽,雨格模糊現實與虛構的界線,深入探討了人類、非人類和機器學習的彼此互動。觀眾和機器在黑暗中學習,在這個世界裡,人類不是主權核心。作品與整個展場在變化、轉變、生存與進化,記憶吸收展覽中可感知與不可感知事件的信息,不斷擴展,彷彿是一種不可預測的儀式,新的可能性生成並共存。
本次在文心接續威尼斯海關現代美術館展出作品《Camata》,此部錄像拍攝在智利阿塔卡馬沙漠中的一具骷髏,通過機器學習介入控制,即時自導並剪輯影像。另一件作品金黃色的面具《Idiom》,則透過感測器偵測人類無法察覺的特定特徵,並將這些信息轉化為特定的音素和句法,以創造屬於它自己的語言。展覽還回顧了早期作品《Crystal Cave》與《À Rebours》,在現實與超現實交織的洞穴、無生命的毛皮大衣與重生的形態中,反思人類和其他實體的傳統界限,以及真實與虛構在當代社會中的意義。